午夜時分,燈火通明的辦公室,驅車趕往公司的工程師……
在位于上海市虹口區的上海商務中心,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
成立于2013年的上海方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方融科技),即將在這里迎來其十周年生日。
作為一家技術領先型的能碳數字化公司,方融科技董事長蔣曄近日在接受IESPlaza綜合能源服務網專訪時自信地說,“十年來,我們跑在了最前面,找不到參考和對標,頗有‘獨行者’的意味。”
一、越過“體制內”的藩籬
時間回溯到2013年,在國企工作近二十年后,蔣曄毅然決然地選擇從體制內“出走”,自主創業。
談到這段經歷,蔣曄感觸良多:“當時我們有一個大的愿景,我們希望創造一個從體制內走出、擁抱新時代的能源數字化企業。”
蔣曄作出這一選擇的背景是,2013年,電力體制改革帶來用戶側市場的巨大變化。尤其是隨著配售電業務的放開,整個能源行業迎來了面向用戶側和互聯網化的發展新機遇。同時,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重塑了消費行業,并開始向非消費類的更多領域拓展,能源互聯網的時代開啟。
一個大時代下的風云變幻,看見的絕不止一人,行動才是關鍵。彼時,蔣曄主導的輸配電生產管理系統(PMS)榮獲國網科技進步一等獎。在行業大背景和個人積淀等眾多因素的助推下,蔣曄創立了方融科技。
談及創業歷程中的最大挑戰,蔣曄笑道:“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理念的變化。”從央企的佼佼者到自主創業的“新生”,蔣曄不僅要應對資金、市場等多方面的挑戰,還要適應從“甲方”到“乙方”身份的變化,克服重管理的思維慣性、轉向重服務的市場理念。
蔣曄是一個擁有理工基因的掌舵人,“方融”公司名字的由來也與之相關。“方”即方正規矩,代表了方融科技推崇的工程師文化。“我們要方方正正打地基,這是我們公司的文化,腳踏實地做實事。”蔣曄解釋道,“融”則是融合貫通,融匯各行各業的人才、技術等,更進一步講,“融”其實是融合整個數字能源的服務生態。
做能源數字化,一個常見的挑戰之處是,能源企業欠缺專業的互聯網技術人才,互聯網軟件公司又缺乏對能源行業的深度理解。方融科技算是一個少見的“兼容者”,蔣曄擁有在國網上海電力公司近20年的工作經驗,一直負責相關數字化系統的研發,這是方融科技區別于其他能源數字化公司的一個顯著不同,這將有望讓方融科技在10年后,走得更遠。
二、從1.0到3.0的產品迭代
2013年,方融科技成立后,用了三年時間將基礎的平臺技術與商業模式進行落地和驗證,建設了用戶試點運營中心。
2016年,方融科技從A股上市公司思源電氣拿到了2700多萬元的天使輪融資,當年發布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臺1.0,并在全國范圍內建成幾千個服務站點。
2020年,國家提出“雙碳”目標,能源數字新基建迎風而起。方融科技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臺升級到2.0,從原有的面向智慧能源、綜合能源服務的電力運維,進一步向上擴充,提出“能碳一體化管理”“雙碳大腦”概念,并形成了城市級、園區級、集團級、企業級全系列的能碳解決方案。
▲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臺系統架構
作為國內率先使用五維時空分布式能源數據庫和e-CIM全景能源模型體系而構建的能源數字化底座平臺,論及1.0版與2.0版的不同,蔣曄認為,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臺的躍升體現在平臺架構與業務覆蓋兩方面:
在平臺架構層面,ie-Cloud 1.0建設了整個智慧能源云平臺IaaS層、PaaS層和SaaS層的完整技術架構,并完成了配電智能運維的功能全覆蓋。在此基礎上,2.0版引入低代碼技術、在底層架構中增加AI算法,并融入“碳”概念,將“碳模型+碳算法”作為支撐。
在業務覆蓋層面,ie-Cloud從原來的配電智能運維服務領域上升到整個綜合能源智慧服務的業務覆蓋,實現了業務模塊的躍升。
今年,方融科技將要推出ie-Cloud 3.0版本。
三、“我們做的是平臺,不是系統”
目前,能源數字化賽道不乏BAT等實力強大的玩家。但蔣曄認為,“在數字能源這樣一個細分賽道,我們公司可以說是獨占鰲頭的。
方融科技的底氣來自哪里?
“我們做的是平臺,不是系統。”
相較于一般的系統,平臺需要做模型抽象和底層數據庫的開發,即由數字孿生驅動的、完整的能源對象模型體系建設,并在此數字底座基礎上蓋起萬丈高樓。這是一般初創公司在短時間內難以達到的。
在蔣曄看來,能源平臺是一張網,具有時間和空間特性,既有毫秒級瞬時值調控的需要,也有海量序列量的需求。方融科技把時空兩域的能源數據特性整合在一起,形成實時、歷史、關系、空間和拓撲五個維度的能源數據庫技術。
“雖然市面上的數據庫很多,但是能做到每一個維度都有專業數據庫并整合到一起的,只有方融。”蔣曄強調。
▲五維時空分布式能碳數據庫
在此基礎上,方融科技以數字能源為中心,打造了從IaaS層、PaaS層到SaaS層完整的數字底座。
IaaS層管理云計算存儲算力的硬件,能夠分布式協同這些硬件的CPU存儲、硬盤讀寫以及處理冗余備份。PaaS層進行所有進程的調度,五維數據庫就是在這一層發揮作用,SaaS層進行各種應用的分發。
能碳匯集體系則是形成能碳數據的積累,即在物理的網架、能源網或電網的基礎上,構建孿生能源世界。
現在火熱的“元宇宙”、“數字孿生”等熱詞,在方融科技的產品中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
基于動態建模和數字孿生技術,方融科技搭建了一個可動態增長的“永動能源平臺”。ie-Cloud智慧能源云平臺在開始運行后,能源網可以自己增長,實現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同步運行,同時滿足五個維度的運行效率。在運行過程中可以隨時加入新的模型、新的項目,但是不需要“關機重啟”,這大大增加了平臺的安全性。
此外,ie-Cloud還搭載微服務,具有完全的授權體系,可以發布各種SaaS應用,由此形成一個開放合作的生態,其他軟件公司也可以在此基礎上做二次開發。
目前,方融科技采用“底座+服務”的商業模式,助力城市能源供給的多元化、綠色低碳化建設,協助區域、行業、園區和企業精準管理能源消耗問題和碳排放問題,配合城市各類用能主體降低能耗、提高能效、減少碳排放,實現城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
四、快餐需求VS百年大計
當前,能源數字化轉型坎坷前行,技術和現實困境纏繞在一起。
“無論是增量配網還是配售電業務,目前是有了長遠的發展,但是仍有許多限制,需要從政策方面加以引導與完善。”蔣曄說道。
在電力體制改革初期,大量增量配網公司涌現,但成功者寥寥,能源行業真正的市場化還是處在漸進的過程中。
電力體制改革的初衷絕不是為了創造一個個局域壟斷性的傳統供電局,也無意回到以前配電網支離破碎的局面,而是要提高能源運營效率,創新終端用戶能源管理,唯有從頂層設計加以規范,才能助能源行業長久發展。
“同時,用戶側與服務商都面臨著“快餐需求”與“百年大計”的抉擇。”蔣曄補充道。
在用戶側層面,部分用戶有“短平快”的快餐式需求,無法理性面對“能源數字化是有成本的”,因此部分用戶難以接受基礎投入,造成服務商業務拓展困難。然而能源數字化管理是一個長效過程,會伴隨用戶的一生。
為解決這一問題,方融開啟了“云服務”,讓大量能源消費側用戶走入“云端”,降低用戶側的數字化管理投資成本。
同時,能源數字化的服務商也要面對“短期”與“長期”的矛盾。在生存壓力面前,許多企業不得不面臨“要不要投入基礎平臺建設”、“能不能擁抱生態”、“是做大而全的平臺還是生態中的一個環節”等問題。
即便暗影重重,能源數字化行業仍吸引著大量的企業涌入,他們迫切地迎接時代大考。考場之內,希望和失望并行,新的戰爭已經開始。
“雙碳是一個幾十年的進程,能源數字化是它的基礎,因此未來幾年會迎來能源數字化的爆發窗口。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涌入,能源數字化正在形成群雄逐鹿的格局,面臨大競爭、大洗牌的過程。”
談及能源數字化的進階方向,蔣曄說道:“在技術層面,十年前,我們解決的是看得見的問題。十年后,則是治理調控的問題。”
十年前的數字化,企業聚焦的是數據測量、優化、可視化與建模,而如今的數字化,則是要解決優化數據,建立“大腦”,輸出價值等問題。
人工智能是能源數字化的進階方向,而人工智能算法的訓練離不開有效和海量數據的匯集。因此,企業需要解決數據清洗的問題,獲得有效數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策略的運算、輸出,形成價值閉環。
市場層面,要推動能源數字化行業的良性競爭,蔣曄建議:要通過政策引導加強行業規范,優化競爭秩序。行業標準的出臺能夠幫助企業“少走彎路”,減少投資浪費,同時建立和形成生態合作的良好競爭氛圍。“數”業有專攻,各企業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社會化專業化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