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 |
(時間:2021-1-12 10:48:20) |
氫被譽為未來世界能源架構的核心,也被認為是最潔凈的燃料。不過,如果氫氣來自于化石燃料,則其制備過程并不“潔凈”。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制取,制氫過程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類氫氣也被稱為“灰氫”。 發展氫能不可以偏離初衷。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凈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我國可再生能源十分豐富,開發力度也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新增及累計裝機容量均排名世界第一。為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十四五”時期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可再生能源,進而進行可再生能源制氫,這將是碳減排的重要路徑之一。 實際上,包括海水在內的水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氫礦”,電解水制氫被認為是制備氫氣的有效方法。但是,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綠氫能否實際解決并應用于規模化減碳,還需要克服三大難題:電解水的大規模、低能耗和高穩定性。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十四五”需要重點解決的工程技術難題。 要實現這三者的統一,首先需要研發新型電極催化技術、先進的隔膜和電解槽組件技術及其系統工程技術,才能克服電解水電極催化劑活性低、能量轉化效率低等關鍵技術問題。例如,在低電壓下增大產氫電流密度、降低制氫能耗,提升穩定性、擴大單體電解槽設備制氫規模等。 目前,電解水制氫均采用純度較高的淡水為原料,若全球需氫量劇增,用豐富的海水資源直接制備氫氣將是一種途徑。電解海水更須具備“大規模”“低能耗”和“高穩定性”才能實現工業化應用。目前,淡水條件下的電解水技術將為電解海水制氫奠定基礎,從原理和技術發展的態勢看,實現電解海水制氫技術上也完全可行。 “十四五”要想把氫能產業做強、做大,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勢在必行。一方面,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得的綠氫不僅可以直接作為燃料電池的燃料,另一方面,將其與二氧化碳相結合還可以合成甲醇。甲醇是液體燃料。它可以像汽油一樣運輸、儲存,被輸送到加氫站后再轉化成氫。這樣就可以緩解氫燃料電池“制、儲、運、加”的安全性和成本問題。 以甲醇為氫源的氫加氣站的方案具有多項優點,建議“十四五”時期進行推廣。與傳統的氫氣加氣站不同,新方案既可以解決高壓運輸、儲存和加氫的安全問題,還能夠實現二氧化碳回收和用氫全過程清潔的目標,可以形成油、醇、氫共站的新局面。 用綠色氫能轉化二氧化碳合成的甲醇被稱之為“太陽燃料”或“液態陽光”甲醇。“液態陽光”甲醇是一種零碳排放液態燃料,也是一種重要的綠色化工原料。若“液態陽光”甲醇能夠實現大規模使用,有望替代部分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合成的甲醇,建立新型綠色低碳、高效的能源系統,催生新興的能源經濟產業。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