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河南省洛陽市人民政府印發《洛陽市“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全市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200萬噸標準煤以上,電力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600萬千瓦以上,占全市總裝機比例達到40%以上。煤炭產能穩定在1050萬噸/年,油氣長輸管道總里程達到800公里,能源儲備和應急體系更加完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744萬噸,煤炭消費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15%以上,風電、光伏發電裝機成為電力裝機增量的主體。
風電產業上,發展高質量風電基地工程,建設宜陽縣、嵩縣、汝陽縣、伊川縣、洛寧縣等風電場項目,新增風電并網規模100萬千瓦以上。
全文如下:
洛陽市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洛陽市“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的通知
洛政〔2022〕59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各有關單位:
《洛陽市“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附件:“十四五”能源建設重大項目表
2022年12月23日
洛陽市“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
前言
能源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現代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領域。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是推動全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內在要求和關鍵舉措,對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建強副中心、形成增長極,重振洛陽輝煌的關鍵五年,也是洛陽在建設中原城市群、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疊加中展現更大擔當、更大作為的重要五年。本規劃依據國家《“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河南省“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洛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闡明“十四五”時期我市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市能源安全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任務舉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期全市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總體依據。
第一章發展現狀與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洛陽市以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加強節能減排為主線,堅持節能優先、內源優化、外引多元、創新引領,全面完成我市“十三五”目標與任務,有力支撐了經濟平穩發展。
能源保障能力不斷加強。截至2020年底,全市發電裝機達到1278萬千瓦,其中燃煤發電裝機783.8萬千瓦,水電裝機212萬千瓦,風電、光伏發電裝機178萬千瓦。90萬千瓦燃氣發電、3萬千瓦垃圾焚燒發電機組建成投用。洛陽供電區建成500kV變電站5座,變電容量6600MVA;110-220kV公用變電站140座,變電容量18608MVA,企業自備變電站30座,變電容量6672MVA。洛寧大魚溝140萬千瓦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新增公共充電樁3500個,初步形成智能高效、布局合理的電動汽車充電服務網絡。洛陽石化煉油結構調整項目基本建成,設計年輸送量1000萬噸原油的日照—濮陽—洛陽原油管道開工建設。全市能源供給向綜合化、多元化加速轉變,能源儲備調節能力增強。
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十三五”時期,以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能源消耗總量和“雙控”目標,強化能效提升、加強需求側管理等多措并舉,全市能源消費結構升級優化邁出堅實步伐。五年累計淘汰落后煤電機組141萬千瓦,關停容量居全省前列。中心城區新增集中供熱面積約3000萬平方米,完成清潔取暖“雙替代”改造43.3萬戶,散煤取暖基本“清零”。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81萬千瓦,年均增速超過50%,全市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30%。“十三五”期間全市煤炭消費比重從2015年的74.97%下降到2020年的65%;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增長到13.2%;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2020年用氣量達到82.87萬噸標準煤,占比為3.38%。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為2117萬噸標準煤,完成省定能耗總量2451萬噸標煤的控制目標。
能源技術裝備水平穩步提升。全市骨干煤炭企業煤礦采、掘機械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自動化綜采技術逐步推廣應用。超臨界火電機組廣泛應用,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60萬千瓦以上機組占比達到48%,平均供電煤耗降至300克標準煤/千瓦時,優于行業平均水平。擁有市級以上能源科技創新平臺20個,能源裝備產業形成以中信重工、LYC洛陽軸承、新強聯回轉支承、阿特斯等企業為龍頭的成套及核心零部件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礦山煤礦工業專用特種機器人、智能礦山裝備、高端精密軸承等一批特色優勢產業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能源助力脫貧攻堅成效明顯。充分發揮光伏扶貧脫貧帶動作用,建成光伏扶貧電站1435座,并網容量222.7MW。完成503個貧困村、225個深度貧困村、534個中心村電網脫貧改造以及8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電網配套建設。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扎實推進,完成1019眼機井通電工程建設任務,實現了村村通動力電全覆蓋,農網供電可靠率、綜合電壓合格率、戶均配變容量均高于國家目標要求。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建強副中心、形成增長極,重振洛陽輝煌的關鍵五年。
當前,我國能源低碳轉型進入爬坡過坎的攻堅期,碳排放達峰和低碳化已成為能源發展的硬約束,能源結構和系統形態將面臨巨大變革,化石能源消費增長空間受限,新能源大規模發展亟需能源系統加快適應和調整,綠色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亟待形成,戰略性、前沿性技術亟待加速突破。
作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行業,能源發展面臨著優化結構、保障供應、強化治理等多重目標統籌平衡的考驗。一是能源低碳轉型壓力較大。我市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問題較為突出,減煤降碳需用能供給側和需求側協同聯動、共同發力。二是能源安全保障風險持續增加。我市能源資源以煤為主,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資源稟賦相對偏弱,對外依存度高,供應保障不確定因素增多,應對極端天氣,重大疫情等突發事件以及區域性、時段性緊張局面的供應保障能力急需強化。三是能源科技支撐能力存在短板。我市能源技術裝備產業鏈不完整,新型儲能、氫能開發利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前沿技術和相關產業亟待發展,“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等新模式新業態對新技術的要求越來越迫切。
當前,我市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面臨著構建新發展格局、新時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正在加快建設經濟強市、文化強市、生態強市、國家創新高地、“一帶一路”雙向開放高地和幸福美好家園。能源作為現代化洛陽建設的基礎支撐,在一定時期內仍將持續增長。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牽引下,必須通過降低能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潔能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這既對能源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能源發展拓展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業態、新模式蓄積的發展動能持續壯大,為促進我市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四五”時期,能源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底線思維,協同推進能源低碳轉型和供給保障,加快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第二章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十九屆歷次全會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根本遵循,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對洛陽新的戰略定位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總體部署,聚焦洛陽新發展定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創新為根本動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推動能源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為全面落實構建新發展格局,建強副中心、形成增長極,重振洛陽輝煌,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陽篇章提供堅實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綠色低碳。把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作為根本要求,以實現能源行業高水平達峰為目標,推進能源生產模式綠色低碳變革,先立后破,控制化石能源總量,著力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
堅持改革驅動。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通過要素配置、價格機制、排放標準等措施,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增強碳達峰改革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有利于低碳發展的獎懲機制和市場環境;以重點項目為抓手,系統謀劃實施碳達峰重點工程。
堅持安全可靠。把能源保障、能源安全作為防范的首要風險,堅持系統觀念,樹立結果導向,統籌利用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能源保障途徑,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維護能源重要基礎設施安全,提高碳達峰進程中的能源供應穩定性和安全性,構筑能源安全屏障。
堅持智能高效。把數字化智能化作為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充分運用現代能源技術,強化多種能源融合發展,推進能源互聯網示范應用,著力提升能源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進能源綠色智能高效。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通過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推動全市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煤炭占比逐年下降,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完成省級下達指標,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為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市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200萬噸標準煤以上,電力裝機達到1500萬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600萬千瓦以上,占全市總裝機比例達到40%以上。煤炭產能穩定在1050萬噸/年,油氣長輸管道總里程達到800公里,能源儲備和應急體系更加完善。
能源低碳轉型成效顯著。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744萬噸,煤炭消費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提高到15%以上,風電、光伏發電裝機成為電力裝機增量的主體。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完成省定目標任務。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節能降碳成效明顯,單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煤電機組供電煤耗降至297克標準煤/千瓦時。能源系統靈活性顯著增強,電網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開展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等需求側響應項目示范,力爭形成占最大負荷5%以上的需求側響應能力。能源系統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升。
能源服務民生持續優化。城鄉能源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村電網主要技術指標持續提升,重點鄉鎮燃氣管網基本實現全覆蓋,能源領域營商環境持續優化,供電、供氣用戶報裝時間進一步壓縮,群眾生產生活用能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十四五”期間,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減碳取得顯著成效。工業中石化、化工、非金屬和有色等高耗能行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進一步優化能源結構并降低平均能耗水平,引導市民建立綠色消費行為習慣。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完成省級下達指標,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大幅提高,順利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
第三章積極推動能源低碳轉型
持續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發展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著力提升煤炭、油氣等傳統能源清潔低碳開發利用水平,積極推動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氣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能源供應格局。
一、加快非化石能源發展
積極推進太陽能高效利用。堅持節約集約用地導向,推進伊川縣、汝陽縣、孟津區、洛龍區整縣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積極支持利用開發區、標準廠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頂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探索開展光伏建筑一體化開發示范。利用城區次干道、鄉鎮道路、田間道路邊溝排水溝以及景區等資源,開展光伏照明設施建設改造。“十四五”時期全市新增光伏發電并網規模100萬千瓦以上。
加快推進風能資源開發利用。按照“生態優先、有效利用”的原則,加強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在保障洛陽市沿黃生態保護區、沿黃生態廊道建設的前提下,利用黃河流域干支流沿線優質風電資源,謀劃建設新能源風電基地。實現市域統一規劃、協同開發,采用先進風力發電技術,穩步開發分散式風電項目。加大已并網山地風電項目技術升級改造力度,推動新建風電項目智慧化、數字化。“十四五”時期全市新增風電并網規模100萬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開發地熱能。大力推進中深層地熱供暖,探索土壤源熱泵供暖制冷,利用礦井廢熱、工業廢水、污水處理廠中水發展熱泵技術,適度發展地下水源熱泵,重點支持地熱能在住宅小區、醫院、學校、公共建筑等區域供暖制冷應用,加強地下水源熱泵回灌監測管理。“十四五”時期全市新增地熱供暖面積30萬平方米。
積極推進水電綠色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統籌考慮、適度開發、確保底線”的方針,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水電產業,積極發展綠色水電。規范水電站安全生產管理,提高水電安全水平。加快洛寧大魚溝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工建設嵩縣龍潭溝、汝陽菠菜溝抽水蓄能電站。
提升生物質能利用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綜合利用、清潔高效”的原則,探索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建立健全資源收集、加工轉化、就近利用的生產消費體系。穩步發展非糧液體生物燃料、成型燃料,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和效益。
開展氫能示范應用。充分發揮“鄭汴洛濮氫走廊”重要節點和“燃料電池汽車示范試點城市”雙重優勢,通過持續推進氫能產業鏈條本地化、生產規模化、運營集約化,基本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化石原料制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相結合的氫能供給體系,初步實現燃料電池八大關鍵零部件、基礎材料本地配套,基本補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短板,產業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在氫氣制儲運加、液氫裝備、整車制造、車輛示范應用等領域實現重點突破,打造“鄭汴洛濮氫走廊”氫能產業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高地,建成我省規模最大的氫能產業發展基地。
二、促進化石能源綠色轉型
推動煤炭綠色高效發展。推進煤炭從總量性去產能向結構性優產能轉變,適度發展優勢煤種先進產能,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推進煤礦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優化煤炭產品結構,持續提高煤炭入選率。促進骨干煤炭企業傳統非煤產業轉型升級,延伸煤基產業鏈,把燃料變成材料。
加快火電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火電廠燃料轉換效率,實現火電領域降低碳排放,在保證發電量滿足需求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自身能耗,降低污染排放。持續優化調整存量煤電,淘汰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煤電機組,有序關停整合30萬千瓦以上熱電聯產機組供熱合理半徑范圍內的落后燃煤小熱電機組。推進煤電由主體性電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的基礎性電源轉型,加強應急備用和調峰電源能力建設。
持續推進煉能優化。按照“少油增化”發展方向,以綠色化為引領,打造高端石化產業基地。謀劃建設洛陽石化百萬噸乙烯項目,調整現有油品產品結構,提高航空煤油產量。延伸發展高端石化中下游深加工產業鏈,重點發展芳烴、烯烴、碳四等精細化工產業,謀劃乙烯下游產業,培育高分子功能性膜材料產業,推動產業規模化、材料化、精細化發展,到2025年,電子化工材料產業實現規模1300億元。
三、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加強電力靈活調節能力建設。加快推進140萬千瓦洛寧大魚溝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工建設180萬千瓦嵩縣龍潭溝、120萬千瓦汝陽菠菜溝抽水蓄能電站,謀劃儲備新一批抽水蓄能站點。全面推進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引導燃煤自備電廠調峰消納可再生能源。謀劃調峰燃氣發電機組,推動氣電與可再生能源發電融合發展。推動新規劃建設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配置儲能設施,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存儲能力。
推動電力系統適應高比例新能源并網運行。統籌高比例新能源系統發展和電力安全穩定供應,增強電力系統清潔能源資源化配置能力,推動調度運行智能化、扁平化,提升新能源并網友好性和電力支撐能力。整合優化區域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資源,合理配置儲能,以先進技術突破和體制機制創新為支撐,探索構建“源網荷儲”高度融合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模式。
持續提升需求側管理能力。擴大需求響應實施范圍,突破工業用戶作為單一主體參與模式,加強負荷聚合商培育,深入挖掘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和綜合智慧能源系統等靈活性調節資源,進一步釋放居民、商業和一般工業負荷的用電彈性。加快需求響應與電力市場建設有效銜接,引導用戶錯峰用電,推動需求響應從臨時性、緊急性措施逐漸轉變為常態化、市場化手段。結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經濟,接入省級電力需求響應平臺,實施響應全流程管理和線上辦理,深化需求響應大數據分析。
提升電網運行調度水平。推動建立多種能源聯合調度體制,加強新型電力系統運行機制研究,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開展風光火儲一體化聯合調度示范,構建高度智慧化運行體系。優化電網安穩控制系統配置,全面提升電網靈活控制和抗干擾能力。推進配電網改造升級,提高配電網承載力和靈活性,適應分布式電源廣泛接入和多元化負荷發展需求,增強電網就近就地平衡能力。增強電網適應性,加大配電自動化改造力度,探索發展以消納新能源為主的微電網、局域網、直流配電網,實現與大電網兼容互補。
四、推進氫能發展
打造氫能產業裝備生產制造中心。以氫能裝備研發創新和產業化為核心,加強政策頂層設計和引領,甄選引育龍頭企業,聚焦重點產業鏈培育,加快推動應用示范和商業化推廣,形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氫能產業生態圈。建設全國重要的氫能產業裝備科技創新和生產制造高地,打造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先行區、氫能科技創新應用示范區。初步形成氫燃料電池系統、電堆、膜電極、雙極板及其材料、質子交換膜、空壓機、氣瓶、氫氣循環系統、儲氫瓶閥等關鍵零部件和材料產業鏈條;氫氣純化和液化、電解水制氫、氫氣壓縮機、加注機、儲氫供氫等氫能成套裝備企業落地集聚。圍繞城市群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任務,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重卡、客車、專用車自主化、規模化生產,實現各類氫燃料電池車輛年產能達到5000輛,全市氫能產業鏈產值達到100億元左右。
聚焦氫能關鍵領域技術創新。依托我市裝備創新資源優勢,加強協同創新體系建設,聚焦氫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創新平臺,拓展產學研合作,吸引培育人才隊伍,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在清潔低碳制氫、高壓儲氫、氫氣精準純化、氫氣致密儲輸等核心技術和燃料電池等關鍵材料領域,打造特色產業競爭優勢,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引導國內外先進資源要素聚集,加大氫能行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引進,大力支持孵化氫能與氫燃料電池“瞪羚”企業,加快建立優勢企業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集群,形成集聚、專業、互補的開放型產業生態。
引育并舉構建產業鏈競爭優勢。加強跨周期戰略謀劃,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細分領域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發展氫能供應與裝備制造產業鏈,布局建設一批產業支撐項目,打造若干氫能產業園區,推動氫能產業在空間布局上趨于集中,功能上趨向集聚,定位上互補發展。拓展低成本、大規模、多元化氫氣來源,加快構建氫能基礎設施體系,保障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探索創新規模化、商業化、可復制的氫能應用商業模式,以示范項目引領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適度超前搭建供給體系。統籌氫能產業和示范布局,合理把握發展節奏,逐步提升綠氫比例,穩步構建儲運網絡,支持引進固態儲氫及新型儲氫技術研究與應用。謀劃新建1條輸氫管道、建設1-2個氫氣液化項目。有序建設加氫基礎設施,推動加能站建設,構建滿足洛陽及周邊氫能需求的加能站網絡。支持建設油氣氫電服綜合能源站和加油站改擴建油氫合建站,建設加能站7座。
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創新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模式,促進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推廣應用。以交通領域為突破口,積極爭取氫能商用車差異化路權和資金支持,推進公共領域車輛示范應用,鼓勵政府投資工程優先使用氫能車輛。鼓勵整車生產企業與市內重點物流運輸、汽車運營企業合作,批量化集中采購氫燃料電池車輛,推動氫燃料電池商用車規模化應用,降低氫燃料電池汽車購置成本。積極爭取省級支持,推動我市生產的氫能車輛在示范應用城市群、鄭汴洛濮氫走廊、鄭汴洛城際旅游專線中進行推廣應用。加強我市氫能車輛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與示范應用城市群內整車生產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強強聯合、共同做大氫能產業市場。支持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洛陽片區建設氫能車輛應用先行先試區。
完善產業安全政策體系。筑牢安全底線,聚焦氫制取、儲運、加注等關鍵安全環節,強化氫能保供和示范應用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運營監管。嚴格落實氫能產業發展準入審批和備案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適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管理機制,完善產業政策及標準規范,不斷夯實產業政策體系。
第四章大力推進節能降碳增效
持續實施節能降碳增效行動,把節能降碳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城、全過程,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節能低碳的能源消費新模式。
一、推進能源生產綠色化
推動化石能源綠色低碳開采。加強生產加工過程碳排放監控,加快應用綠色開采和智能化技術,加大余能、副產品回收利用力度,降低煤炭開采過程中碳排放,提高綠色用能比重。推廣化石能源開采先進技術裝備,加快對燃油、燃煤設備等電氣化改造。
推進能源加工儲運提效降碳。加快煉化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綠色煉廠、智能煉廠建設,延伸煉化產業鏈,增加高附加值產品比重,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廣煤炭分質分梯級利用,推動煤炭轉化向高固碳率產品發展。優化煤炭物流網絡,提升鐵路運輸比例,發展多式聯運等綠色運輸方式,支持企業推廣智慧低碳倉儲和物流。
大力發展能源低碳循環經濟。創新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索開展采煤沉陷區治理、煤矸石綜合利用,積極推動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尾礦綜合利用,避免污染大氣和地下水。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區、關停高污染礦區發展風電、光伏或農林生物質產業。
二、促進用能方式綠色化
推動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推進有色金屬、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轉型發展,加快實施綠色化升級改造。嚴格執行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新建項目應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在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社會民生穩定基礎上,推動伊電集團、萬基控股、龍澤焦化、龍新玻璃等高耗能行業企業實施節能降碳改造。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傳統產業集中集聚發展,提高集約化、現代化水平,形成規模效益,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推進13個省級開發區循環化改造,大力開展清潔生產。以電機、風機、變壓器、換熱器、工業鍋爐等設備為重點,排查淘汰落后產能,推廣節能設備產品,每年爭創省級以上綠色制造示范6家、市級綠色工廠12家。到2025年,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煉油、乙烯行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行業整體能效水平明顯提升。
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用能。加強工業領域節能,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推廣節能低碳工藝技術裝備,建立以碳排放、化石能源消費控制為約束的減排機制,推動有色、建材、化工等行業建立綠色用能監測與評價體系,執行綠色能源消費認證標識制度,引導工業企業和園區高效開發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擴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改造升級挖掘節能減排潛力。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總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總工業比例下降5%左右。
推廣建筑低碳化發展。組織實施《河南省綠色建筑條例》,宣貫引導新建、改(擴)建建筑按照綠色標準設計、建設和運行,發展本土綠色建筑技術產業,到2025年,全市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00%。落實強制性建筑節能標準,嚴格執行強制性規范《建筑節能與可再生能源通用規范》。推進既有建筑節能節水改造與功能提升,推動老舊供熱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提高住宅建筑節能水平與用能效率,完成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100萬平方米,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100萬平方米。培育本地區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龍頭企業,提升技術研發能力,落實裝配式建筑資金獎補支持政策,積極推廣鋼結構裝配式農房建設,到2025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開工總建筑面積的比例力爭達到40%以上。
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推動公共交通體系全面融合,打造節能、低碳、高效城市客運體系;完善樞紐場站集疏運結構,推動形成“3+7”綜合貨運樞紐體系,到2025年,大宗貨物鐵路運輸量較2021年增長15%以上。加快推進多式聯運基礎設施建設、跨企業信息系統協同、裝備技術發展,提升物流智能化水平。推進交通用能低碳多元化,穩步有序推進電力、氫燃料車輛對燃油車輛的替代。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低碳化改造,鼓勵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中的應用。加快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基礎設施體系,完成市管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建設,配合省交通運輸廳推動省管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全覆蓋工作。到2025年,新增充電樁1.2萬個,全市公共服務領域停車場配建充電設施的車位比例不低于25%,實現高速公路快速充電設施全覆蓋。
促進生活領域用能方式綠色轉型。持續推進清潔取暖,發揮現有燃煤、燃氣等大型熱電聯產機組供熱能力,擴大集中供熱覆蓋區域,增加主城區和具備集中供熱條件的縣城城區集中供熱面積。推廣商用電炊具、智能家電等設施,提高餐飲服務業、居民生活等領域電氣化水平。大力提倡綠色生活方式,引導居民科學合理用能。持續開展散煤治理工作,加大民用散煤清潔化治理力度,積極穩妥推進潔凈型煤配送供應。
加快農村生產生活電氣化。推進大型農業生產機械電能替代,培育和發展電氣化農機服務站點,因地制宜實施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園區電氣化改造,推廣電氣化育苗、種植、畜牧水產養殖技術等。優化電網企業辦電流程,大力推廣高能效用電技術。加快迭代升級農業電氣化新技術、新產品,助力鄉村特色農產品出村進城。推進家居生活領域電能替代,倡導使用節能高效空調、電冰箱、電廚炊等家用電器,提升電能在農村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引領鄉村綠色用能新風尚。
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提高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的附加值,激發企業綜合利用內生動力。到2025年,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提升再生資源加工利用水平、規范發展二手商品市場、促進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資源循環型社會。到2025年,產品類廢物回收體系覆蓋率達30%。依托市供銷社或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方式(PPP模式),開展城市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體系精細化分類、資源循環利用試點。充分發揮洛陽市機械裝備制造優勢,提高建筑垃圾處理設備的制造能力,推動建筑垃圾再生產品規模化、高效化、產業化應用,逐步建立新型建筑材料產業化專業園區。到2025年,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20%,全市實施農村垃圾分類行政村達100%。
三、提升節能降碳管理能力
落實能耗雙控制度。嚴控能耗強度,以化石能源為重點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建立用能預算管理體系,實施能源消費總量預算管理。探索實施區域能評制度。加強節能監察,強化節能審查事中事后監管,形成“區域能評+分類管理+能效標準”的節能管理模式。以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為重點,加快制度突破、機制創新、模式探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形成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市場化機制,推動能源要素向優質企業、項目流動和集聚。對接智慧節能綜合服務平臺體系,有效提升管理節能水平。推行綜合能源服務模式,實施能源消費“集成化”“智能化”改造和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改造。
嚴控“兩高一危”項目。嚴格落實國家、省相關政策要求,全面摸排“兩高”項目底數,分類建立存量、在建、擬建“兩高”項目清單,實行動態調整。鼓勵通過“上大壓小”“減量替代”等方式進行產能整合,對新建、改擴建“兩高”項目嚴格落實產能減量或等量置換政策要求,堅決實施煤耗、污染物排放減量替代,能效水平達到本行業標桿水平。嚴格落實新建(含改擴建)“兩高”項目會商聯審機制,充分論證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法依規做好“兩高”項目審核上報工作,嚴把項目審批、能耗和環境準入關口。嚴格涉危險物品項目環境準入管理,落實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項目“入園”選址、“三線一單”分區管控要求,加強生產、運輸、使用全過程環境風險防控。
強化節能管理能力。成立能源發展和節能服務中心,完善市、縣節能監察體系,強化節能管理能力,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統籌能源強度控制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有序安排項目建設和投產達效,從源頭上杜絕能源浪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96家重點用能單位按要求設置能源管理崗位、負責人,繼續推進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能源管理體系認證,提升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信息化、網絡化水平。
持續強化煤炭消費減量。科學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嚴格落實煤炭消費等量或減量替代,加強全市有色、煤電、化工、建材等行業煤炭消費監測預警管控,著力壓減高耗能、高排放和過剩落后產能煤炭消費總量。大力推進工業余熱余壓、電廠熱力、可再生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費,推動新建、改擴建加熱爐、熱處理爐、干燥爐、熔化爐,采用清潔低碳能源。實施農業散煤替代,加快淘汰農業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燃煤設施。
第五章著力增強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堅持以底線思維保障能源安全,加快建設能源基礎網絡,持續完善能源產供儲消體系,全面提高能源供應穩定性和安全性,切實保障碳達峰碳中和推進過程中的能源安全。
一、完善能源輸運網絡
打造新一代堅強智能電網。推動洛陽市“一核兩區兩軸”骨干網架優化升級,實現“互聯網+”智能化全覆蓋,提高風光等多種清潔能源消納配置能力,加快城市配電網和農村電網建設,形成各電壓等級靈活調配、多元化負荷安全接入的堅強智能電網,全面提升城鎮供電質量和農網保障水平。持續強化市級電網主網架,消除末端電網供電安全隱患。推動市域220千伏支撐電網優化升級,加快城市區、工業園區及末端地區變電站建設,強化市縣220千伏環網結構。加強城鎮配電網建設,開展供電高可靠性示范,實施城鎮老舊小區配套改造,提升城市城鎮配電網供電能力和防洪抗災能力。鞏固提升農網改造升級成果,加強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區電網設施配套建設,全面提升鄉村電氣化水平,持續完善農村電網架構,縮小供電服務半徑,提高戶均配變容量,逐步縮小城鄉供電服務差距,實現農村電網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完善油氣輸送網絡。按照“省級統籌、市級實施、多主體參與”的原則,加快推進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強化氣源統籌調配能力,提升管網互聯互通水平。提高日照—濮陽—洛陽原油管道運行水平,擴大油品輸入規模。深入實施“氣化洛陽”工程,加快“陜氣入洛”管道建設,開工建設三門峽—新安—伊川、伊川—鄭州薛店互聯互通工程等輸氣管道項目,形成“1+4”的天然氣外引格局,強化氣源保障,完善以中心城區和組團縣為核心、向生態縣輻射的“環線+支線”供氣網絡。
適度超前建設充電網絡。加大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推進居民區、單位內部停車場、產業園區、景區及公共服務領域充電設施建設,加快干線公路沿線服務區快速充電設施布局,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開展光、儲、充、換相結合的新型充換電場站試點示范,構建布局合理、車樁相隨的充電網絡。大力推進“互聯網+充電基礎設施”,形成智能充電網絡,為用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充電服務。加快電動汽車推廣使用,推進城市物流、環衛、工程領域車輛新能源化,公交、公務用車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加快燃油(氣)出租車置換更新。
二、提高能源風險管控能力
增強能源儲備能力。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實施熱電聯產機組,煤電機組調峰靈活性改造,有序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和熱電冷多聯供,改善電力系統調峰性能,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推進“可再生能源+儲能”等綜合智慧能源示范工程建設,支持大數據中心等工商業用電大戶配套建設儲能設施。推進儲氣設施集約化規模建設,加快構建區域性LNG儲備中心儲氣調峰體系。加強區域性原油商業儲備基地建設,持續完善油庫、加油站等油品儲備設施。建成洛陽原油商業儲備基地二期,打造中部地區重要的原油商業儲備基地。
提高電力應急處置和抗災能力。強化電網分區運行能力,推進220千伏分區電網建設,進一步提升電網互通互濟能力、上下級電網協調水平。加強電網黑啟動電源建設,加快推進洛寧等水電調峰設施建設。推進重要用戶自備應急電源配置,落實《重要電力用戶供電電源及自備應急電源配置技術規范》要求,開展重要用戶應急能力建設情況排查,督促重要用戶配足柴油發電機、UPS(不間斷電源)等自備應急電源,確保應急發電設備“應配盡配、配而能用”。加強應急發電車、應急照明裝置等防汛搶險保供電應急裝備配備,適當配置衛星電話或遠距離應急對講機,采購涉水能力較強車輛或為車輛加裝涉水配件。提升電力安全核心信息自主可控能力,購置國產自主化的電子信息安全設備、操作系統和數據庫、中間件,逐步減少對國外產品和技術的依賴,實現軟硬件設施的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降低安全風險。
強化電力系統網絡安全。落實《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完成關鍵信息基礎設施認定和保護。完成各地調度主站、配電自動化主站、調控云、數據中心等防護能力提升建設,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網絡安全應急處置預案、處置方案,提高網絡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健全7×24小時網絡安全在線監測機制,加強關鍵節點監控,提升網絡安全分析管控能力。加大安全接入平臺、隔離裝置等自主可控產品應用力度,建立網絡安全常態監督和通報機制,完善網絡安全技防體系,健全全域網絡安全技術監管體系。加強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管理,建立“企業負責、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管理機制。
第六章積極培育現代能源發展體系
加快能源科技創新和數字化升級,做優做強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新興產業、謀篇布局未來產業,加快構筑支撐能源低碳轉型的新增長點。
一、推動能源智慧化升級
推進電網數字化建設。加強新型電力系統運行機制研究,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應用。加快新型計量設備改造升級,提升數據采集、檢測的智能化水平。推進智能化、數字化新型計量體系建設,全面優化電力營商環境。探索電力行業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建設,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完善電力監控系統安全保護體系。到2025年,基本實現電網狀態全息感知、信息全向傳遞、業務全景協調、安全全域防護、數字全效賦能。
加快智能煤礦建設。加大煤礦智能化設備投入,對具備條件的生產煤礦加快智能化改造。實施采掘系統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傳感器與數據高效連續傳輸等技術裝備應用,探索危險崗位機器人替代,推進供電、通風、運輸、安全監管、地面洗選等固定場所無人值守。
促進油氣設施智能化發展。全面接入省智能化油氣管網平臺。采集管理管網基礎信息,監控管道運行動態,提升全市油氣管道保護水平。加快推進城市燃氣系統智能化改造,推廣物聯網智能燃氣表,推進天然氣接收站、調壓站智能化建設。
優化綜合智慧能源服務。聚焦產業發展、新能源發展、節能減排等重點領城,深度挖掘“能源-經濟-環境-民生”關聯關系,拓展能源大數據應用場景。開展智能調度、負荷調控等智慧能源系統技術應用,推進能源資源的協調開發和科學配置。圍繞能源供需銜接、生產服務等業務,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發展企業級智慧能源平臺,推進共性技術平臺化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
二、強化能源科技創新
加快能源創新能力建設。以提高能源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通過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技術裝備和示范工程項目,優化配置能源科技資源。鼓勵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省內外優勢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增加人才儲備,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加快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深度脫碳技術研發儲備,加大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應用。加快低碳能源技術裝備產業化,推進首臺(套)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圍繞煤層氣開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等領域,加強內外合作,加快能源科技成果轉化。
三、打造能源產業發展新引擎
推動太陽能產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先進晶硅電池、高效光伏組件和智能逆變系統,促進太陽能集成應用技術開發,推動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陽能利用新技術產業化。積極推動太陽能熱利用與建筑一體化發展,促進分布式利用技術與儲能技術融合,實現上游制造與下游應用市場協同立體化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
推進風能產業集聚發展。重點突破風電場運行維護、變流變槳智能控制、風場大數據管理等關鍵技術,提升低風速風電機組生產制造水平。支持葉片、軸承、制動器、塔筒等風電配套產業集聚發展,推動風電裝備產業鏈更加完備。推進風電場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加快風電與儲能技術的融合,提高風電基地消納利用水平,提升風電穩定性和持續性能力。
推動生物質能地熱能產業多元化發展。積極發展生物質資源收運、成型、氣化、發電及供熱綜合利用裝置,加快發展生物質供氣供熱、生物液體燃料等。推動水熱型中低溫地熱應用技術研發,發展高效熱泵、換熱器裝備,補齊地熱裝備制造業短板。推動地熱在旅游康養、生態種植養殖、觀光農業等領域的應用,實現地熱能多元協同發展。
培育壯大氫能產業。加強氫能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依托全市現有基礎,圍繞制氫、提純、儲存、運輸、加氫站建設、加注、氫能電池、氫能汽車等產業環節,構建生產、研發、應用、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發展體系,探索開展氫能利用及運營。鼓勵氫能技術研發和示范應用,培育氫能“研產儲運用”產業鏈。規劃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產業核心發展區,實現大功率燃料電池電堆和系統規模化制造,不斷提升燃料電池產業化能力,培育具有影響力的氫能電池汽車產業鏈優勢企業。
四、推進鄉村能源變革與試點示范
加快完善農村和邊遠地區能源基礎設施。提升農村能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持續加強脫貧地區農村電網建設,提高農村電力保障水平,推動農村用能電氣化升級。提升向邊遠地區輸配電能力,在具備條件的農村地區探索建設高可靠性可再生能源微電網。在氣源有保障、經濟可承受的情況下,有序推動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
鞏固提升農網改造升級成果。加強高標準農田生產設施電氣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區電網設施配套建設,全面提升鄉村電氣化水平。持續完善農村電網架構,縮短供電服務半徑,提高戶均配變容量,逐步縮小城鄉供電服務差距,實現農村電網供電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加強鄉村清潔能源保障。提高農村綠電供應能力,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千鄉萬村馭風行動,積極推動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和地熱能,推動新能源富民產業。堅持因地制宜推進北方地區農村冬季清潔取暖,加大電、氣、生物質鍋爐等清潔供暖方式推廣應用力度,在分散供暖的農村地區,就地取材推廣戶用生物質成型燃料爐具供暖。
實施鄉村減污降碳行動。積極推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推廣農用節能技術和產品,加快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生活取暖、炊事等領域用能的清潔替代。加強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空間。積極穩妥推進散煤治理,加強煤炭清潔化利用。
推進新一批農村能源革命試點示范。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縣域、開發區、村鎮為單位,采取多能互補、智能園區、產業融合等模式,建設新一批試點示范區,推動農村能源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促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充分開發和就地消納,推動試點示范區逐步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供應消費體系。鼓勵各地結合能源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特點,積極探索城鄉清潔能源融合發展新路徑,構建城鄉統籌、多能互補的農村能源開發利用新模式。以縣域為單位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探索建設“零碳村莊”。
第七章創新完善能源體制機制
堅持破解瓶頸和增強活力相結合,持續深化能源領域體制改革,強化政策保障和能源監理,為能源高質量發展和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機制保障。
一、深化能源領域體制改革
持續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積極推進電力生產企業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通過市場化方式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扎實推進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進一步落實電價機制,穩步推進輸配電價改革。
有序推動油氣體制改革。完善天然氣管網管理機制,充分借助市級天然氣管網公司統籌作用,鼓勵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參與。建立健全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探索實施儲氣設施定價機制及運營模式,合理疏導儲氣成本。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擴大市場化定價范圍,完善管道天然氣輸配氣價格體系。推動油氣管網設施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公平開放,提高油氣集約輸送和公平服務能力。
二、強化政策保障和能源監理
加強能源低碳轉型政策保障。落實優先消納可再生能源激勵機制,執行可再生能源供熱相關標準和規范,不斷優化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體系。探索推廣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做好與電力市場、碳市場街接。推動綠色金融,引導和激勵金融機構以市場化方式支持新能源、儲能、氫能、CCUS等綠色低碳技術應用。鼓勵各類商業銀行通過優惠利率、專項再貸款等綠色信貸方式,對低碳項目開發提供長周期低息貸款。支持企業、金融機構發行綠色專項債券,為低碳技術推廣、高碳產業及高碳項目低碳化轉型提供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產業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并用于綠色低碳項目建設運營,向上積極爭取在我市擴大綠色債券規模。鼓勵有條件的縣區、企業和金融機構多方聯合設立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扶持新興技術研發和低碳產業發展。
優化能源監管模式。加強上下聯動、橫向協同、相互配合,保障國家、省及市能源重大規劃、政策、標準和項目有效落地。加強能源領域信用管理,強化能源市場作用,營造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健全能源側預警應急機制,強化能源生產、運行、環境等領域事故應急能力建設,制定應急預案、完善演練制度和應急調度機制,有效減少能源中斷損失。依托現有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探索開展天然氣、電力、煤炭等能源資源線上交易,有效發揮交易平臺在要素配置中的優化集成作用。依法依規履行能源安全監管責任,加強油氣長輸管道保護、電力安全管理和應急管理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監管,加強指導協調和監督檢查,督促企業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機制,加大安全生產投入,堅決遏制能源領域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推進市場化機制建設。落實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鼓勵本市電力企業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推動水泥、電解鋁、化工等其他重點排放行業做好碳交易前期工作。引導重點用能單位等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用能權交易市場,深入研究煤耗、能耗指標收儲交易機制,探索實施指標收儲交易。探索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交易機制。積極發展市場化節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綜合服務。
三、健全地方能源治理體系
完善低碳強制性標準與地方條例。根據國家、省及市相關規定,結合對洛陽市企事業單位的用能摸排情況,制定更為嚴格的、各行業各部門需要共同遵守的地方低碳政策,出臺相應的實施方案或細則。開展電力立法研究,結合洛陽市實際情況,進一步修訂涉及能源、環保、資源等方面的地方條例。
加強碳排放統計監測能力建設。健全工業、交通、建筑、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的能耗統計監測制度,完善二氧化碳排放統計核算和計量方法制度,鼓勵企業進行自愿性碳信息披露。
第八章加強規劃實施與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指導下,建立健全以市發展改革委組織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積極配合、各縣區政府和重點能源企業細化落實的能源規劃實施工作機制,加強對能源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和審議,強化規劃的統籌協調,推動規劃順利實施。深化簡政放權,建立能源負面清單、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劃定政府與市場、企業邊界,接受社會監督。建立能源領域信用體系,強化能源市場管理,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二、加強規劃實施
積極對接國家、省相關能源規劃以及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建立健全節能降耗、碳排放總量、可再生能源發展、壓減煤炭消費等約束性指標統計、考核制度,分解落實約束性目標,明確相關主體工作責任,加強目標考核,共同推進落實規劃目標任務。統籌安排項目建設,重點做好能源項目建設用地、環境總量指標平衡,協調能源規劃與土地、城鄉建設、生態功能區劃以及交通、水利等專項規劃相銜接,做好公眾溝通,促進能源項目科學布局和順利落地。
三、加強政策支持
貫徹落實國家和省能源領域法規政策,及時制定地方配套落實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能源節約和清潔能源利用。強化政府引導和約束作用,完善財政支持、要素保障等激勵政策。加大對公益性能源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積極探索節能環保、新能源領域股權、債權融資。落實能源消費“雙控”、煤炭減量替代管理、天然氣利用、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分布式能源發展等政策措施。
四、加強評估調整
規劃實施年度中每年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回顧、梳理、評估,結合實施情況對規劃項目進行微調。按照要求對規劃中期執行情況進行對照檢查,分析規劃實施效果,及時查找和解決問題,對規劃滾動實施提出建議,根據規劃實施和政策調整情況,修訂調整能源規劃目標任務,強化能源規劃對全市能源改革發展的指導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