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能源行業堅持政府引導,建立“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能源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堅持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依托工程推進重大能源技術和裝備自主化;堅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模式,走跨越式發展的路子;堅持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推動能源裝備“走出去”,我國能源技術創新能力和裝備國產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有力地支撐了能源產業的安全、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安全、綠色、高效煤炭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升
煤炭先進產能比例持續提升,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煤炭安全綠色開采和綜合利用研發平臺,突破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年產1000萬噸特厚煤層綜放開采裝備、年產400萬噸選煤廠洗選設備、重介質選煤技術等一批重大技術和裝備實現國產化并廣泛應用;煤礦瓦斯治理、災害防治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百萬噸死亡率逐年持續下降,瓦斯利用技術實現新跨越,建成12萬千瓦瓦斯發電廠;煤炭深加工技術和裝備居世界領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年產百萬噸級直接液化、16萬噸間接液化、40億方煤制天然氣和60萬噸級煤制烯烴生產線已投入運行。
二、清潔、低碳、高效燃煤發電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
已經投入運行的百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超過60臺,數量和總容量均居世界首位,上海外高橋第三電廠機組供電煤耗達到276克/千瓦時,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立了國家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創新聯盟,繼歐、美、日之后,在更高起點、更高參數等級開展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領域全面研究。建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氣化技術的25萬千瓦級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IGCC)示范項目,為實現更高效率、近零排放燃煤發電技術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工程示范。百萬千萬級超超臨界直接空冷機組已投入運行,并將廣泛應用于西部富煤缺水地區,可節約用水80%以上。在消化引進技術基礎上自主開發了世界單機容量最大、性能指標最先進的6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鍋爐,可將大量劣質煤和煤矸石轉化為清潔電力。世界最大規模的上海石洞口電廠12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示范裝置已投入運行。
三、大型水電開發技術和裝備研制能力居世界前列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水能利用國家,水電裝機規模達到2.75億千瓦,建成了完整配套的水電勘察、設計、施工、維護和技術裝備研發制造產業體系,依托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建設了一批現代化的水電技術研發平臺,掌握了超高壩筑壩、高邊坡綜合治理等復雜地質條件大型水電開發成套技術,建成世界最高的龍灘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和水布埡面板堆石壩,大型水電機組成套設計制造能力居世界領先水平,掌握了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8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和30萬千瓦級抽水蓄能機組設計和制造技術。
四、先進核電研發設計和制造產業體系日趨完善
依托中核、中廣核、國家核電等骨干企業建設了一批與國際接軌的現代核電研發、設計和制造平臺,已具備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自主設計和建造能力,在建和已投運的紅沿河、寧德等工程國產化率超過80%,單位造價持續降低,陽江核電站每千瓦造價下降到1.07萬元,遠低于每千瓦造價2500-3000美元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工程正在穩步建設,以AP1000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成套設計、制造能力已逐步形成,一大批關鍵設備、材料,如大型鑄鍛件、關鍵泵閥、數字化儀控等均已實現國產化;第四代核電技術研發和示范取得重大進展,正在建設20萬千瓦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實驗快堆已實現臨界和并網發電,正推進商用示范快堆建設,釷基熔鹽堆研發進展順利;先進核燃料元件已實現國產化制造,乏燃料后處理中試廠已完成熱試。
五、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技術創新呈現明顯后發優勢
形成了研發、設計、制造、檢測和認證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涌現出一批世界級的風能和太陽能研發制造和檢測認證企業,風電總裝機容量和年投運量世界第一,國產風電機組市場占有率超過90%,開發了與國情相適應的低風速、低溫、抗風沙、抗鹽霧等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6MW級海上風電機組已經下線;光伏電池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60%,技術和裝備水平持續提升,分布式利用廣泛推進,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大型光伏逆變器、數據采集與遠程監控系統等關鍵設備均已實現自主化;塔式、槽式光熱發電和太陽能低溫循環發電技術發展與世界同步,正在開展示范工程建設。
六、大容量遠距離智能化電網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建成投運多條特高壓交、直流輸電試驗示范線路,特高壓技術和裝備的設計、制造和試驗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主要技術裝備全部實現國產化。有序建設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容量遠距離輸電、柔性直流輸電、電網安全保障等現代電網關鍵技術研發平臺,電網供電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廣泛開展了多端柔性直流輸電、微電網、間歇式電源并網及大容量儲能等先進電網相關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示范。
七、油氣勘探開發、輸運和煉化技術水平顯著提升
依托骨干企業建設了一批與國際接軌、覆蓋全產業鏈的油氣技術和裝備研發平臺,研發能力和裝備制造能力穩步提升。常規油氣勘探開采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際油氣資源開發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非常規油氣和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后發優勢明顯,中石化重慶涪陵、中石油長寧-威遠、昭通等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建設正在有序推進,已鉆采成功的單口井最大日產氣達36萬方,水力壓裂機、橋塞等關鍵設備及材料已實現國產化并出口美國和加拿大,單口井造價已降至8000萬元,規模化建設后有望降至5000萬元以下;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座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洋石油981”已成功應用于南海“荔灣3-1”氣田,并已開始批量出口;油氣長輸管線技術日臻成熟,大型電驅壓縮機組等核心裝備和材料實現國產化,后續每條管線可節省設備和材料造價100億元,有力保障了西氣東輸、中亞、中緬等長輸管線建設;依托國產裝備建成年產60萬噸LNG項目;千萬噸級煉油工程成套設備、百萬噸級烯烴關鍵設備已實現國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