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晚間,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代碼688660.SH,證券簡稱:電氣風電)發布2023年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1.1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7億元。
2023年,在“雙碳”目標指引下,我國能源轉型加速,風電新增裝機量再攀新高。然而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激烈競爭并存,國內裝機高峰過后,風機價格持續走低,整機廠商亦紛紛布局海上市場,海上全面競爭已開啟。受行業競爭激烈影響,風機價格持續下滑,風電產業鏈毛利率明顯承壓;以及各地海風規劃調整,海上招標量大幅下滑,導致公司新增訂單量有所下降,對公司業績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競爭激烈的行業環境中,電氣風電仍堅持戰略引領發展,推動實施創新變革、優化管理,從核心技術突破、產品升級優化、完善供應鏈布局、強化市場拓展、推動資源開發等方面全面發力,實現了競爭實力極大提升,為之后的行業復蘇和增長做好充足準備。
電氣風電已深耕風能行業領域18年,是國內領先的海上風機制造商與服務商、國內先進的陸上風機制造商與服務商。進入2024年以來,海上風電利好消息不斷,業內普遍認為海上風電即將迎來“小爆發”,電氣風電有望伴隨行業成長契機迎來底部復蘇。
從今年沿海省份發布的投資性政策來看,海上風電成為關鍵“熱詞”。年初以來江蘇、山東、福建、海南、浙江分別發布2024年重大項目情況,其中涵蓋海風項目28個,合計容量超17GW;廣東、上海等地區也已開啟競配。同時,各大型能源開發商布局的海上風電項目更是蓄勢待發,海上風電裝機量有望大幅提升。
整體來看,各大研究機構對未來兩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預期保持樂觀。中郵證券認為,隨著存量項目加快審批和開工提速,預計2024年海上風電項目開工規模將超15GW,并網規模將超10GW;據中信證券統計,目前計劃在2024年進行吊裝或并網的國內海風項目規模超16GW,其中約11.7GW項目已完成風機招標,有望于2024年基本完成裝機。而2025年作為“十四五”收官之年,預計國內海風建設將迎來階段性搶裝,裝機規模或達16GW以上。
隨著國內海風持續受到政策端、建設端催化,行業基本面拐點明確,項目儲備量不斷增加,2024年海風裝機量確定性較強,電氣風電作為海上風電領軍企業有望率先受益。
風電行業的規模化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近年來,風電整機單機容量大型化明顯提速,已成為推動風電產業鏈“降本”的主要動力。電氣風電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堅持“市場需求引領”和“前沿技術帶動”雙輪驅動,持續推出多款符合客戶需求的大兆瓦海陸新品,樹立了公司在國內風電整機領域的領先地位。
2023年,電氣風電順應市場需求,不斷優化技術路徑,將陸上機型及時切換至雙饋路線,并對海上機型半直驅進行了全面升級優化。目前,公司陸上產品已全面切換采用雙饋技術路線,樣機成本目標實現率較好,獲得市場認可;海上機型圍繞緊湊型半直驅技術,通過載荷控制技術優化迭代現有產品,實現了海神平臺產品發電量的突破。其中EW16.0-252機型的發電量比同樣適用于高風速區域的上一代機型提升可達40%,整機成本競爭力較強,并已承接商業訂單。
此外,隨著近海資源區域飽和,電氣風電率先布局深遠海市場。報告期內,公司為全球首個深遠海漂浮式風電與海洋牧場養殖一體化設計項目提供4MW漂浮式風機和塔筒;16MW級漂浮式風機成功中標中國電建中南院中電建萬寧海上漂浮式項目樣機工程,為公司進一步拓展海上風電市場奠定有力基礎。
推進核心零部件穿透是電氣風電實現“降本”的另一有效途徑。公司積極布局核心部件技術穿透,對葉片、驅動鏈、混塔等核心部件推進自研自制,打造了高效穩定的供應鏈布局。葉片方面,公司在吉林洮南、甘肅張掖等地的自制葉片工廠已竣工并投產,分別于2023年7月和9月下線首支自研自制葉片。驅動鏈方面,自研齒輪箱、發電機已具備批量交付能力,且已實現交付多個陸上項目,實現了有效的成本優化。混塔方面,公司合資成立的黑龍江生產基地采用全球首條自動化流水線生產方式,精益化生產公司“3060”混塔管片,為大批量、高效率生產及應用風電混塔管片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能源獨立和清潔能源轉型目標下,海外各國紛紛上調新能源目標計劃,為國內“風機出海”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對于國內風電整機制造商而言,海外風電市場潛力大、利潤高,是不可多得的“藍海市場”,成為了國內風電企業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2023年,電氣風電在海外業務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出海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公司通過加強渠道建設、創新銷售模式、建設屬地化隊伍等方式,重點發力海外市場。2024年,公司在海外市場的布局將繼續深化,有望憑借高效可靠平價的風機產品打開海外市場空間。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目前國產風機出海正面臨發展窗口期,看好海風整機發展前景。海外風電整機企業的風機價格仍處于相對高位,與國內風機價格差仍在持續走闊通道,國內風電整機企業成本優勢仍在持續強化。在此背景下,電氣風電將充分受益于海外海風訂單外溢,迎來加快出海和全球替代的機遇。
來源: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