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是個偽命題 記者:隨著美國和歐洲“雙反”的到來,整個光伏行業似乎已進入嚴冬,很多人認為光伏產業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您認為怎樣才能破解困局,成功突圍? 褚君浩: 目前造成光伏行業發展困難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美國的“雙反”,這是它對本國光伏企業的保護措施。為了遏制中國光伏企業的發展,美國通過加稅來提高中國企業產品的售價,使美國用戶更多地選擇本國的產品。二是歐洲的“雙反”,原本歐洲對太陽能應用實行鼓勵政策,像西班牙等國家,已經大量使用太陽能技術。現在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歐洲對于太陽能應用的補貼開始減少或取消,因此中國企業出口歐盟的產品也受到很大影響。三是國內光伏企業的“產能過剩”。現在很多大企業,如果有4條生產線,只能開工兩條。即使只開工兩條,生產的電池或電池組件還是賣不出去,只能降價出售。即使降價銷量也不好,很多產品積壓在倉庫里賣不出去。這就是造成目前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緣由。 但我認為,“產能過剩”只是表象,并非真的過剩。什么叫“產能過剩”?我們拿電視機來舉例,如果每個家庭至少有三臺電視機,而倉庫里還有許多電視機賣不出去,那我們可以說電視機是“產能過剩”。如果現在每個建筑物的樓頂都裝了太陽能電池板,到處都建了太陽能發電站,已經沒有樓頂可以再裝電池板、沒有地方可以再建太陽能發電站了,而企業仍在生產電池板,那是真的“產能過剩”。但是現在我們走在路上,很少能看到太陽能發電站,建筑物的樓頂上也很少能看見太陽能電池板,這怎么能算“產能過剩”呢? 走出困局的根本出路是擴大內需,開拓國內市場。投資拉動不行,出口也不行,中國光伏企業的未來市場只能在國內。所以從政策層面,媒體角度,都要想辦法推動太陽能電池在國內的廣泛應用。 太陽能電池在國內應用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是成本比較高。現在使用太陽能電池發電,1W大概要10塊錢左右,其中電池組件的成本約為5塊錢,其它的費用大概是5塊錢。太陽能電池板的壽命約為25年,那么如果通過貸款來購買設備的,算上銀行的利息,這種投資顯然是不合算的。只有降低太陽能電池的成本,才能讓其更好地為國內市場所接受。 降低成本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是通過改進技術來降低價格;第二是銀行對可再生能源應用方面的貸款利率給予優惠,甚至推出無息貸款;第三是提高其上網電價。貸款利息降低,上網電價提高,太陽能電池應用單位感到劃算了,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就能推廣開來。 現在我們的太陽能利用多是示范工程,比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頂層就安裝了太陽能電池板,起到了引領示范的作用。但是如果沒有政策層面的激勵,沒有形成真正利用市場機制來進行商業運行的模式,就不能廣泛地推廣應用。 另外,在太陽能利用的發展過程中還要注意多元化應用。除了做成大型發電站以外,還要發展小型的、分布式的利用。另外要想辦法讓太陽能技術進入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比如太陽能汽車,太陽能路燈,太陽能驅動電器,用在帳篷上的柔性的、可折疊的太陽能充電板,甚至用在衣服上面的太陽能電池板等,這些創新的利用方式也能推動產業發展。
應用和技術提升大有空間 記者:目前阻礙國內光伏產業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褚君浩:首先是政策保障不夠。光伏發電要上網,但是大電網的配套跟不上。因為太陽能、風能發電的數量和質量可能隨時會變化,要解決不穩定的分布式發電對大電網的影響,就需要一個調節機制,要依賴智能電網的發展。 現在提倡分布式的應用系統,比如一個住宅小區可以建一個小的變電站,這個小變電站把小區內的太陽能發電利用進來,基本上可以自發自用,大電網起調節作用,對大電網是沒有影響的。所以只要肯作為,這些問題都是能夠解決的。 我曾經陪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韓啟德到山東考察節能減排,看到一個地方的風車葉片都鎖住了,但是當地當時的風很大。我于是問為什么要鎖住風車發電,地方的同志說:馬上要到年底了,火電還用不完,更別說風電了。所以雖然現在投資建設了很多風力發電站、太陽能電站,但沒有送到大電網里,經常被閑置在那里,這是巨大的浪費。另外,電力壟斷企業也不愿意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并入到大電網中去,部門之間在利益分享上的阻礙只能靠行政管理部門出臺政策來解決和協調。 技術水平也是制約光伏行業發展的因素之一。無論是晶硅電池、薄膜電池,還是新概念電池等,中國的技術水平都有提升的空間。技術提升,效率提高,企業的成本下降,就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目前做得比較好的是晶硅電池,已經成為世界領先的新興產業。世界上最好的10個光伏企業里中國可以占5~6個,最好的5個企業里中國也能占到兩三個。國外把中國的晶硅電池稱為“中國電池”,他們在努力發展第二代薄膜電池,希望以此來打垮中國的晶硅電池。中國的光伏企業為中國高技術企業走到世界前列作出了貢獻,是中國的驕傲。但光伏產業的技術需要不斷提高。現在許多光伏企業都意識到提高技術的重要性,并且逐步開始實施太陽能電池設備的國產化。像常州天合光能建立了光伏科學與技術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像天威英利有光伏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他公司也都有研發部,都很重視技術開發。但總的來說,對于研發的投入還是不夠的。企業的實驗室主要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希望通過提高效率來降低成本,往往限于目前企業所生產的電池種類,對新型電池的研發重視程度不夠。如果對新型電池的研發跟不上,也會逐漸落后于國外的同行。 中試階段的政策空白必須補上 記者:中科院在太陽能電池的研發上做了哪些工作?在技術向企業轉化的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褚君浩:中科院于2009年正式啟動實施“太陽能行動計劃”,以2050年前后使太陽能作為重要能源為遠景目標,確定2015年分布式利用、2025年替代利用、2035年規模利用三個階段目標,從光 伏、光熱、光化學、光生物等太陽能轉化利用的幾個主要途徑所涉及的關鍵科學問題作為突破,并在核心技術研發、應用示范和轉移轉化等幾個層面實施。“太陽能行動計劃”成立了5個中心,分別是太陽能電池中心、太陽能光化學轉化研究中心、太陽能光熱轉化及規模化研究示范中心、太陽能光伏系統及規模化利用研究示范中心、太陽能生物轉化研究中心,采用“中心+人才+項目”的模式,既瞄準了當前的主流方向,又瞄準未來的發展方向,三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太陽能技術的研發一部分是前端的,這一部分容易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等各種項目的支持;另一部分是偏產業化的,這一部分也容易和企業的研發力量對接;但是最困難的是中間部分。因為中試部分不屬于基礎研究,或者應用基礎研究,得不到國家經費的支持;而企業怕風險,也不愿意投資。但是實驗室的成果是不可能直接產業化的,必須要經過中試階段,對于太陽能技術來說中試尤其重要。目前對于中試階段的支持政策還很不夠,這種體制機制影響了技術的轉移轉化。 我總是在說,對于太陽能電池的研發不能急功近利,不可能今天投資建廠,明天就賺大錢,拉動GDP。太陽能電池技術的利用是逐步發展的,中國必須有持續的、長期的投入。如果將來國外做出一種新的太陽能電池,又便宜又好,而中國沒有做出來,那么專利都是國外的,就像當初的彩色電視機一樣,只能把外國的技術買進來,中國完全受制于人。所以要看到,太陽能產業的技術是在不斷上升的,在此過程中各個國家都在競爭,看誰能占領制高點,并且將其發展成產業。中國人一定要在太陽能研發上下功夫,讓光伏這個“高技術產業”真正建立在擁有“高技術”的基礎上,而“高技術”又建立在規律發現的基礎上,既有基本規律的發現,又有新技術的發明,還根據新技術建立起來的高技術產業,這樣的產業根基才能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