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賢的故事及傳說-張巡
張巡,唐蒲州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生于唐中宗景龍二年( 708年),卒于唐肅宗至德二年( 757年); 死后被封為睢陽城隍爺, 受人崇拜。
少年時代. 聰敏好學(xué),博覽群書,落筆成章,長大成年后, 有才干,講義氣,扶危濟困。
開元(713——741年)末中進士第三名,初仕為太子通事舍人。天寶年間(742——755年),調(diào)任清河(今河北清河)縣令,政績佳,任滿回京。當(dāng)時,唐玄宗寵妃楊玉環(huán)的族兄楊國忠執(zhí)掌朝政,權(quán)勢顯赫,留京待遷的官員紛紛走楊國忠門路。有人勸張巡去拜見楊國忠,但被他拒絕。因不愿阿附權(quán)貴,儘管政績突出也未能遷升高官。不久,他調(diào)授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
真源地處中原,豪強地主很多,他們與官府勾結(jié),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其中以官僚豪強華南金最為橫暴,當(dāng)?shù)厝朔Q“南金口,明府手”。張巡到真源之前對華南金即有所聞,一上任即將華南金關(guān)押起來,依法死刑。之后,赦其黨羽, 恩威并施,從此人人向善,莫敢違法。張巡為政簡約,人民安居樂業(yè)。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 755年),安史之亂。次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 70里)等州。譙郡(今安徽毫縣)太守楊萬石懾于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迎接叛軍。張巡接到命令,率部屬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dāng)時,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起兵拒叛,擊敗張通晤,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士兵二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想投降叛軍,率軍擊敗淮陽(今河南淮陽)軍隊,并將所俘將土捆于庭院準(zhǔn)備殺死。 然而,令狐潮因故出城,被捆士兵乘機解開繩索,殺死看守,閉城拒納令狐潮,同時召賈賁、張巡入城, 殺令狐潮妻子,據(jù)城自守。吳王李祗為靈昌(今河南滑縣)太守,奉詔統(tǒng)率河南抵抗叛軍,授賈賁為監(jiān)察御史。不久,令狐潮引叛軍攻雍丘,賈賁出城抵御, 戰(zhàn)死沙場。由張巡繼續(xù)殺敵抵抗。
令狐潮 初攻雍丘失敗后,又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城,一時人心震恐。但張巡沉著冷靜,佈置軍隊守城,其馀分成數(shù)隊,向叛軍突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馀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筑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后捆草灌油向叛軍木樓投擲 火燒,使叛軍無法逼近。相持60天,大小數(shù)百戰(zhàn),令狐潮終于被擊敗退去。
令狐潮經(jīng)過休整后又一次進行反撲,在大兵臨城前 ,勸誘張巡投降,但遭到 嚴(yán)詞拒絕,令狐潮羞愧而去。當(dāng)時張巡固守孤城,又無朝廷消息,所部將領(lǐng)六人勸張巡出降。張巡表面許諾,次日,張巡于府衙設(shè)皇帝畫像,率全軍將士朝拜,然后將勸降六人責(zé)以大義斬首,這樣更堅定了將士守城的決心。
由于長期守城,雍丘存糧已經(jīng)不多,這時,張巡得知令狐期將從睢陽渠(溝通汴淮二河之渠)運米數(shù)百船經(jīng)過雍丘,于是派兵夜間出戰(zhàn)。叛軍猝不及防,紛紛逃命。張巡繳獲上千斛鹽米,還追殺眾多叛軍。
當(dāng)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結(jié)叛將崔伯玉圍攻雍丘。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張巡殺掉四名使者,然后將隨從押送李祗。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敵眾數(shù)萬人,每戰(zhàn)克捷。河南節(jié)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張巡為抗叛先鋒。
此后,形勢更加惡化,迫于形勢,張巡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dāng)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退至睢陽與太守許遠(yuǎn) ,及城父(今安徽毫縣東南)縣令姚閻合在一起。派部將雷萬春、南霽云等領(lǐng)兵北上抗擊叛軍,并在寧陵擊敗楊朝宗,斬叛將20人,殺敵一萬馀人,投敵尸于睢陽渠中,渠水為之不流。楊朝宗倖免一死,連夜逃去。張巡接到朝廷詔書,封為主客郎中,兼河南節(jié)度副使。
睢陽地當(dāng)睢陽渠要衝,位置非常重要。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死后,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力與楊朝宗會合,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面對強敵,張巡、許遠(yuǎn)激勵將士固守,從早至午,接戰(zhàn)20馀次,土氣不衰。許遠(yuǎn)自以才能不及張巡,推張巡為主帥,而自己管籌集軍糧和戰(zhàn)爭物資。張巡任主帥后, 清除內(nèi)部叛將田秀榮,然后率軍出城襲擊叛軍,將叛軍打得大敗而逃,繳獲大批車馬牛羊。張巡把這些戰(zhàn)利品分給將土,自己分毫不要。朝廷拜張巡為御史中丞;許遠(yuǎn)為 侍御史;姚門言為吏部郎中。
到了五月,麥?zhǔn)鞎r節(jié),叛軍在城外收割麥糧,張巡集結(jié)士兵,擂鼓作出欲戰(zhàn)樣子。叛軍見狀立刻停止收麥待戰(zhàn)。這時,張巡止住擂鼓,讓軍士作出休息的樣子,叛軍見狀放鬆警惕。張巡抓住時機命南霽云率軍大開城門突然衝出,直搗尹子琦大營,斬將拔旗。與此同時,叛軍大將率一千馀騎兵直逼城下招張巡投降。張巡在城上一邊與敵將答話,一邊暗命勇士幾十人手持鉤、陌刀、強弩從城上吊下潛入無水的護城壕中,趁城外叛軍依仗人多勢眾不戒備時,奮勇殺出,叛軍猝不及防損傷很多人馬。
七月,叛軍再次圍城。這時士兵每日只能分到一勺米,餓了只好吃樹皮。守軍只剩下千馀人,瘦弱得拉不開弓弩,外面又無救兵。叛軍了解情況后決定強攻睢陽,用云梯爬城。張巡命兵士用鉤桿將云梯頂翻,又從城上投火焚燒云梯。叛軍作了一番整頓,又用鉤車、木馬攻城,被城上投下的石塊砸得七零八落。叛軍見狀停止攻城,圍城挖壕,壕外再加筑柵欄,以作長期圍困。這時城中守軍很多因饑餓而死,張巡殺了愛妾,煮熟犒賞將士。許遠(yuǎn)也將奴童給士兵吃。城中的麻雀老鼠及鎧甲弓箭都找來吃。
為了加強睢陽守衛(wèi),張巡派部將南霽云從城東門殺出搬請救兵。駐守彭城的許叔冀、尚衡都觀望不肯發(fā)兵援助。只有駐守真源的李賁援助戰(zhàn)馬百匹;寧陵守將助兵三千,但這些士兵由南霽云率領(lǐng)殺開敵圍進到睢陽城后,只剩下一千多人 。
叛軍得知張巡請援無望,加緊攻城,至此城已很難堅守。守城將士商議突圍而去,但張巡,許遠(yuǎn)認(rèn)為睢陽是江淮屏障,如果失守,叛軍會大舉南下,蹂躪江、淮。再說守城士兵已饑憊不堪,棄城而逃,必?zé)o生 機,最后仍決定堅守。直到當(dāng)年十月,叛軍再次攻城時,守城士兵已無戰(zhàn)斗能力,睢陽城終于被叛軍攻破,張巡、許遠(yuǎn)都成了叛軍俘虜。張巡毫無懼色,非常鎮(zhèn)定。叛軍主帥尹子琦 勸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寧死不屈。于是,尹子琦將張巡及其部將南霽云、姚(門言)、雷萬春等36人同時殺害。張巡終年49歲。許遠(yuǎn)也在押送洛陽途中被殺。
雙忠廟,俗稱元帥廟,此廟見于康熙二十八年,為諸羅城建置最早之廟宇,所祀之主神有二,一為張巡,一為許遠(yuǎn)(唐朝安史之亂死守睢陽城之將),現(xiàn)所見為民國三十八年重建,現(xiàn)址位于本市忠孝路東市場內(nèi).
在金門城西南門城外俗稱「鳳凰穴」上有一間「厲王爺宮」,主祀唐朝時安祿山造反死守睢陽城的張巡、許遠(yuǎn)、雷萬春。廟址前視南太武山,后倚城廓,地理位置絕佳。
傳說當(dāng)年張巡等死守睢陽,糧盡援絕,他們乃殺妻孥供士兵解飢,并施放風(fēng)箏以求救兵,無奈最后仍城破人亡,徒留青史照古城。此廟前有旗竿座一付,據(jù)說乃紀(jì)念當(dāng)年綁附風(fēng)箏求救兵之用。另據(jù)傳說:廟前原有侍衛(wèi)神像四尊,凡進廟參拜者若心不誠則會踩錯機關(guān)而遭侍衛(wèi)按伏地重責(zé)。一日,縣丞夫人進廟參拜踩錯機關(guān)而受罰,返家告訴其夫?h丞怒而將此四尊神像拆掉并棄之于海,竟化而為一條「沙線」,變成南門港外的天然防波隄,庇佑著萬國商輪之安全。行筆至此,不禁對這些神明在陸地上護佑著我們子民;被棄于海尚不改其志,仍保佑著商輪往來之安全,此等胸懷清楚地告訴我們:「心存善念,永志人心!」厲王爺宮的廟埕有一付旗桿夾,是其他廟宇所罕見的。民間傳說厲王爺愛看風(fēng)車,這付旗桿夾就是給祂綁風(fēng)箏用的,這又得回顧一下歷史了!
景美集應(yīng)廟,供奉保儀尊王,俗稱尪公,相傳為唐安史之亂與張巡同守睢陽之許遠(yuǎn)。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一帶高、張、林三姓遷往福建安溪,迨移民開墾就緒,乃于大坪鄉(xiāng)建集應(yīng)廟以祀之。宋時封許遠(yuǎn)為保儀王,張巡為保儀大夫。
了解惠安石雕·石工坊雕刻工廠更多古代名人雕像:
【愛的雕塑】【孩童雕像】【美女雕塑】【運動雕像】【成語雕塑】 【名人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