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子的由來歷史及石獅的種類
中國建筑以木、磚、土、石為材料,不但堅固亦有豐富的雕琢彩繪及象徵涵義。寺廟門口常見的石獅子,就是具備了實用與象徵的裝飾物。中國建筑什麼時候開始有石獅子,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根據(jù)考證,獅子原來是從西亞傳入中原的,古代稱為「狻猊」。注:因最早是由印度南方的獅子國傳入所以才稱為「獅子」。(資料來源:石工坊雕刻)
中國沒有獅子,所以神化了牠的威力及形象。中國人認為狻猊愛好煙火,故立于香爐兩側;又說牠好坐,所以不妨讓牠坐在寺廟門口。寺廟或衙署的門前通常都置放石獅一對,左邊是雄獅,右邊是雌獅。雄獅前腳踩著繡球或撥弄雙錢;雌獅獅前腳和小獅戲耍,搖頭擺尾,歡迎訪客。獅子也被認為具有辟邪的效用,這可能與漢魏六朝盛行辟邪趨福有關。南朝的貴族墓前有一種「翼獅」,這種肩上長著翅膀的獅子,在古代埃及及西亞諸國很普遍,人們將它安置在陵墓前,以守護地下的亡魂。
有的石獅并不坐在廟門口,而是獨立于廟前的空地上。臺南大天后宮、鹿港龍山寺等都有獨立的獅座,上面安置巨大的石獅。臺灣石獅的造形源于閩粵但閩粵也沒有獅子,所以獅子的造形很特殊,有點像鬆獅狗或北京狗,與西亞一帶的獅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甚至與中國北方的石獅也不盡相同。大體上鼻子特別大,俗稱「好鼻獅」,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線條優(yōu)美。為了表示是經(jīng)過馴服的獅子,脖子上還繫著頸圈和小鈴鐺。
如何欣賞石獅呢?石材的優(yōu)劣雖重要,匠師的技藝更重要。清朝初年,臺灣不少寺廟的石雕都是在大陸雕好才運來安裝的,至清嘉慶及道光年間,才孕育出第一代本土石匠師。他們利用往來海峽船隻的壓艙石及北部觀音山石雕石獅、師徒相傳逐漸建立自己的傳統(tǒng),大部分的匠師都在臺北謀生,但雕得較好的,還是泉州的惠安石匠。例如民國初年,重修臺北艋舺龍山寺時,特地從惠安延聘一群石雕名匠來臺,而新竹城隍廟、鹿港天后宮及南鯤鯓代天府都是他們的杰作。
█了解工廠其它石雕風水神獸:[石雕獅子] [石雕麒麟] [石雕貔貅] [石雕大象] [石雕龍鳳] [其它神獸] [石雕門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