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華嚴三圣\釋家三尊佛像石雕
█石雕佛像相關(guān)欄目>> ●返回首頁 ●返回石雕佛像 ●佛像雕刻加工現(xiàn)場 ●佛像圖紙設(shè)計 ●石雕佛像文化
█石雕佛像相關(guān)知識閱讀:釋家三尊的介紹
毗盧遮那佛(梵文 Vairocana),又譯為「毗盧折那」、「毗盧舍那」、「盧舍那佛」、「遮那佛」、「大日如來」(梵文 Mahavairocana)。原出自《華嚴經(jīng)》,是釋迦牟尼的別稱。但因譯音不同,造成后世各宗派對它有不同的解釋。華嚴宗認為毗盧遮那佛為報身佛,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天臺宗認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化身佛。密宗則認為毗盧遮那佛為至高的唯一法身佛,金剛界的根本。毗盧遮那佛為法身佛、盧舍那佛為報身佛、釋迦牟尼佛為應身佛。
金剛界的大日如來表示佛的智慧,其形相為頭頂白色五智寶冠,手結(jié)大智拳印,結(jié)跏跌坐于蓮臺上。胎藏界的大日如來的形相,頭頂金色髮髻,手結(jié)法界定印,安坐于赤色蓮臺上。
文殊師利菩薩,又稱曼殊室利菩薩,略稱為文殊菩薩。意譯為「妙德」,義為萬德圓明,究竟圓滿實相;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又譯為「妙吉祥」,妙者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吉祥者,即具眾德義。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過去劫早已成佛,號為「龍種上尊王如來」,久遠劫來,教化無量眾生,為過去七佛之師。釋迦牟尼佛曾讚歎文殊菩薩,是眾生佛道中之父母,為智慧之化身。
文殊菩薩為佛弟子之上首,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并以大智慧,助佛轉(zhuǎn)輪,令根機成熟眾生,得以開悟。例如:《楞嚴經(jīng)》中,救護阿難出離淫舍;《華嚴經(jīng)》中,開示善財童子,已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親近善知識,善財童子依菩薩所教,進行參學,歷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聞受種種法門,而證入無生法界。
文殊菩薩,常示現(xiàn)度化眾生,《華嚴經(jīng)》載東方清涼山為文殊菩薩之住所,中國山西省五臺山即為文殊菩薩示現(xiàn)之道場。
文殊菩薩身騎獅子,手持金剛寶劍或手持蓮花:獅子象徵菩薩威猛,常做大無畏吼;金剛寶劍象徵般若智,能斬斷一切無明煩惱,摧伏群魔;蓮華象徵智慧無礙,清新高潔。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善說法要,常以譬喻、引證教化眾生,與普賢菩薩及毗盧遮那佛合稱為「華嚴三圣」。
普賢菩薩,「普」者,愿行遍一切處;「賢」者,最妙善義。謂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愿行,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名普賢。菩薩于寶藏佛時,發(fā)愿令諸眾生斷諸苦惱,得柔軟心,得調(diào)伏心,悉發(fā)無上菩提心,故得寶藏佛授名普賢。
普賢菩薩為華嚴三圣之一,于華嚴會上,為眾生宣說十大愿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yǎng),四者懺悔業(yè)罪,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zhuǎn)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挂源耸笤感校_示佛子發(fā)廣大愿心,修無上大行,故名大行普賢菩薩。
中國四川省峨嵋山,曾有普賢菩薩應化示現(xiàn),其中以拾得大士之應化事蹟最為著稱,故被奉為普賢道場。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白象代表行愿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六波羅蜜;此正象徵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恒以六度萬行之因花,莊嚴無上佛果。
在華嚴經(jīng)中以普賢菩薩及文殊菩薩來襄輔毘盧遮那佛的教化,而將此三者合稱為「華嚴三圣」。在這之中,毘盧遮那佛屬于清淨法身,是「言語道斷」的部份,而為了陳述這不可言說的境界,乃將其一分為二,即成為文殊與普賢。
話說古印度婆羅門教原本即有「三神」的思想,所謂的「三神」分別為破壞神濕婆、建立神克里須那、守護神毘濕奴,其所代表的涵意是宇宙的成住壞空。佛教在印度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婆羅門教的影響,破壞神濕婆就演變?yōu)槲氖馄兴_,建立神克里須那就演變?yōu)槠召t菩薩,守護神毘濕奴則演變?yōu)榕R遮那佛。因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文殊菩薩所說的經(jīng)典主要重點在于「破」──破除錯誤的觀念與行為,普賢菩薩所說的經(jīng)典主要重點在于「立」──建立正確的觀念與行為。當我們將錯誤的觀念與行為破除,建立起正確的觀念與行為后,就能擁有完整的人格與德行,才能成就毗盧遮那佛的境界。
然而「華嚴三圣」尚含有多重意義。其中「普賢菩薩」為體寂、為理實、為行愿,屬生生不息的法界實相!肝氖馄兴_」則為深信、為正解、為妙智,屬不偏不倚的法界軌則。由文殊的信解智加上普賢的理體行,而融合成光明遍照一切處的毗盧遮那佛。換言之;以文殊之極智融合普賢之體性,方成毗盧遮那之境界。所以,華嚴宗即以此認定「本體為主,軌則為輔」,因此即以普賢為長子,文殊為次男稱之。故在修持法門上,以文殊普賢為本尊系統(tǒng)的「智慧法門」中有一大原則,就是以「文殊的智慧導引,令行者行向普賢體性的目標」。這當中有兩種方法:
一、可以以文殊師利為本尊,即奉行文殊之智慧并以此為引導,用以契證普賢菩薩的法界體性為終極目標。
二、亦可以文殊師利之智慧為導引,作為行門之指針,而以普賢菩薩為本尊,用以恢復或契入法界體性。
因此,就華嚴經(jīng)的結(jié)構(gòu)分析:文殊及普賢自成一別立的系統(tǒng),以下分述之:
就文殊系統(tǒng)而言:文殊代表的是屬于「能證之教」或「能成之道」。這系統(tǒng)主要的重點在「歷練成就之志」及「指導成就之方」。因此其所彰顯者主要屬于成就之過程、次第及階次。故文殊之德,對行者而言,則在于心志的淬煉、心路的歷程、心性的彰顯、心地的成長與轉(zhuǎn)化「經(jīng)驗」。所以行者重在「轉(zhuǎn)八識成四智」、「轉(zhuǎn)煩惱成菩提」等轉(zhuǎn)化工夫上。若約文殊言,則在「教法」之上,教法乃指「覺悟的教育訓練方法」。而所謂的「覺悟的教育法」,即是華嚴經(jīng)中的六位修證之「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觀。
就普賢系統(tǒng)而言:普賢所代表的是「所證之境」或「所成之果」。這系統(tǒng)主要的重點在「法界體性的彰顯」及陳述「佛果標的的境界」。因此普賢所彰顯的是屬于「法界的本來面目」或被稱為「修行最后的目標景象」故普賢之德,約行者言,則在明白「心性」眼前的境界,即目前的「心地」是屬于何種層次;繼之又該如何「奮進」才能更上一層樓,乃至達于最終究竟的「佛境」。約普賢言,則在陳述行者「目前的境界」、「心性成熟的程度」以及提斯「行道的進境」,乃至究竟的「一真法界」,及其爾后「廣行施化」的境界。
因此,「華嚴三圣」若用現(xiàn)代語言邏輯表示法可簡要說明如下:
一、毗盧遮那佛:即「穩(wěn)定均衡的內(nèi)歛理論」。
二、普賢菩薩:即此理論中的「靜態(tài)內(nèi)聚的穩(wěn)定體性」。
三、文殊菩薩:亦即理論中的「動態(tài)內(nèi)聚的穩(wěn)定流程」。
而將華嚴三圣圓融的思想發(fā)展出去,就衍申出「西方三圣」、「東方三圣」、「娑婆三圣」等等。例如西方三圣即是由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加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融合為阿彌陀佛。所以,當我們進入佛寺,見到三圣禮拜時,要能深刻感受其所代表的真實義哦!
了解石工坊雕刻工廠其它各種石雕佛像:
【石雕佛祖】【石雕觀音】【石雕菩薩】【石雕彌勒】【石雕羅漢】【護法神將】【道教神像】【石雕小沙彌】
|